

古建筑屋脊吻獸
中國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古建筑中屋脊獸飾的總稱叫吻獸:包括正脊的吞脊獸、望獸(螭吻)、垂脊吻(岔脊檐角上的走獸,又稱檐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等,古建行內也稱為小跑或“走投無路”)。
緣由:房屋為土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同時,如無保護措施易被風吹落。因此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裝飾美化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
吻獸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獸,最早的正吻圖案見之于漢代的闕、祠和明器上。中國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最早吻獸是西漢年間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區,其瓦內壁上刻著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樣,距今已經2100多年。
吻獸起初并非龍型,僅是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突,后逐漸形成動物形狀,有鳳凰、朱雀、孔雀等鳥形以及魚龍形。根據《唐會要》、宋朝《營造法式》記載,漢朝的柏梁殿上有“魚虬尾似鴟”的東西,有“避火”之用。晉代以后的文獻中出現了“鴟尾”一詞(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其外形類似于魚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葉和末期,“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鴟吻,下部是張口銜脊的獸頭,上部則仍與鴟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種圖案逐漸增多。金國出現龍形吻,龍頭吞脊,龍尾向內卷曲,稱“龍吻”。元朝時,尾部逐漸改為向外卷曲,背部出現劍柄。據《營造法式》記載,正脊兩頭還垂有五尺長的鐵索,即“吻索”。
明朝以后,龍吻逐漸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龍。清朝龍吻已非常普遍,龍頭怒目張口銜住正脊,背上插著一把寶劍,但形狀逐漸程式化,清朝中葉之后,正吻和小龍都顯得沒有生氣。明清年間,中國南方有些地方稱大吻為鱗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攏,邊緣還有很多花紋。
正脊上吻獸指正吻,又稱大吻、吞脊獸,鴟吻,位于房屋正脊兩端,也可用于墻脊上。卷棚頂建筑由于沒有正脊,因此沒有吻獸。另外,吻獸還包括合角吻,位于圍脊四角,由兩個正吻組成,直角相接、單面向外。正吻通常為龍型,獸頭朝內張口銜脊,背部有釘子和屋脊相連。正吻位于正脊兩端和垂脊的交匯點,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環節,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滲漏。正吻高度一般為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種尺寸規格,即二至九樣,規格較大的正吻由數件吻件組合而成。正吻主要用于高等級殿堂,如宮殿、壇廟等。等級較低的房屋正脊兩端則用望獸,并不向內銜脊,而是向外張望,常用于城墻上的城樓、鋪房。
垂脊吻,唐宋時只有一枚獸頭,以后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即最前面是騎鳳仙人,后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最后是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也),形成1+9+1格局,其中只有故宮太和殿達到9數,加了行什。
1、龍,喜歡四處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鳳,象征尊貴、有圣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鳳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稱。
3、獅子,代表勇猛、威嚴!秱鳠翡洝酚涊d:“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4、天馬、海馬,象征著威德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5、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傳說能食虎豹,有率從百獸之意。
6、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7、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懂愇镏尽分姓f“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傳說能辨別是非曲直,獨角,又有神羊之稱,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傳說中是一種虬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斗牛……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傳說是一種興云作雨、鎮火防災的吉祥物。
9、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