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大木構架
一、大木結構:
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總稱。
大式:有斗拱的。小式:沒有斗拱的。
2、大木結構:豎的支重的部分k k柱。橫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兩者過渡部分k k斗拱。
3、大木造型:單檐與重檐、起脊與卷棚的區別,但無論如何造型都離不開檁數,檁數越多房間越大,一根檁為一架,它們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
1、柱:有五種位置
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內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縱中線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離檐柱近的叫外金柱,遠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著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橫梁上,下端不著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與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寬進深是根據柱了的地位而定。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長短及重量而定。
(1)額枋:
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頂著柁梁或墊著斗拱頂著柁梁。
額枋:在每個柱頭與另一個柱頭之間,有連貫兩柱間的橫木叫額枋或檐枋,其長度掃面寬。
大額枋:在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兩層額枋的,上叫大額枋,下叫小額枋。
墊板:大小額枋之間有立著的板叫做由額墊板。
平板枋:大額枋的上層與柱頭平,其上再加上一層平板枋。
桁檁: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稱桁,小式稱檁。
檐墊板: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頭直接放在柱上。梁頭上放檐檁,柱頭間則用檐枋連貫,檐檁與枋。
上額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須加高以支上檐。其柱頭之間也有兩層的額枋和墊板,不過大額枋改叫上額枋。
承椽枋:小額術上又加許多的洞以隨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
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檁轉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轉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這短梁并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將金柱與檐柱前后勾搭住。
雙步梁:在有廊子太寬時,桃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條梁和一條桁。在這種情況下,下層的叫雙步梁,上層的叫單步梁。雙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載重的機能了。
桃尖梁頭:柱頭上有桃尖梁頭,而沒有耍頭和撐頭,桃尖梁頭高于耍頭和撐頭兩部合并的全高,所以桃尖梁的下皮是與平身斗拱耍頭的下皮平行的。
梁頭寬:抱頭梁寬按檐柱徑加二寸,梁頭與梁身同寬,不像桃尖梁頭小于梁身。梁頭做碗以承檐檁。
桃尖隨梁:桃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又有一條較小的梁,與桃尖梁和抱頭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和金柱間勾搭之力,以補大梁的不足,在桃尖下的叫桃尖隨梁。
斜插金枋:在抱頭梁下的叫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金柱叫做斜插金枋。
(3)脊瓜柁梁:
梁架:主要梁的兩端放在前后兩根金柱上,如沒有廊就放在兩根檐柱上,梁的長短隨進深而定。梁上用兩根短墩支一根較短的梁,再上面再支就成為梁架。
大柁:上面說的最下一層,最長一根梁稱大柁。
三柁:第二層較短一根稱二柁,有第三層時最短一要根稱有利于柁。
幾架梁:各柁也可按本身所負桁或檁子的總數目稱為“幾架梁”。
七架梁:如所負共有七檁則稱七架梁,其上一層則稱五呆梁。
一步架:由大柁均分若干步架,一步架普通多用五六尺。二柁三柁每層梁的縮短,均以每次兩端縮短一步架為準。
桁碗:每層梁的兩端均挖出桁碗來支撐桁或檁。
瓜柱:兩層梁架中間支撐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長度的稱瓜柱。
柁墩:高度少于其本身的長度的稱柁墩。
脊瓜柱:瓜柱又按地位分為金瓜柱與脊瓜柱兩種。
(4)卷棚柁梁:
步架:柁梁按步架的多少分為九層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
鄭棚式:間還有四架或六架梁的,這種雙數架的梁沒有屋脊,脊做成圓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
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撐以免傾斜。如獲至寶縱中線上有中柱,在梁之內端都安在中柱上。
桁徑:大式桁徑按頭口定,小式則與檐柱徑相同。
正心桁:大式拱的建筑,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正心桁徑四斗口半。
挑檐桁:挑檐枋上的是脊桁,挑檐桁徑三斗口。
老檐桁:屋脊桁和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如金桁較多則分上中下。屋頂的特殊輪廓是中國古建筑外形上顯著的特征。
三、斗拱的種類和功能:
1、斗拱的用途:
用途:是中國古建筑所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筑柱與屋頂間的過渡部分。
功能:是隨上部支出的屋檐,將屋檐的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
范圍:凡是重要的、帶有紀念性的建筑物,大多數都用斗拱。
2、斗拱的種類:
平身科:在屋角柱頭上。
柱頭科:在柱子之上。
角科:在柱間額枋上。
3、斗的分類:
斗: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塊均稱為斗,包括斗與升,在大約有4種。
坐斗:在斗拱最下一層,斗拱支撐集中點,即拱與翹昂相交點的叫十八斗。
三才升:在里外拽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槽升子:在正心拱之兩端,托著上一層的拱或枋子的叫槽升子。
斗口:坐斗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隨瓜拱和頭層的翹或昂。這隨翹或昂的口叫做斗口;坐斗高二斗口,稱順身口。斗則承受相交的拱與翹昂,上面開十字口。
4、拱的分類:
拱:凡上略似弓形,位置與建筑物平生或成直角統稱拱,包括翹昂,大約有10種。
(1)拱有正心拱和單材拱之分,按位置而定:
正心拱:凡在檐柱中心線上,與建筑物表面平生拱。單格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縱中線上,要加上一道槽,以安拱墊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單材拱的厚度多,這加墊板的厚度。其余不在正心線上的都叫單材拱。
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線以外者叫外拽拱,在里者叫里拽拱。
(2)拱有長短之分,為三等:瓜拱最短,廂拱次之,萬拱最長。
瓜拱:瓜拱和除非沒胡翹昂不往外出踩的斗拱,每多相疊并用。
萬拱:瓜拱在下,托著萬拱在正心上或里外拽上。在正心上的叫正心瓜拱,正心萬拱。在里拽的叫單材瓜拱、單材萬拱;更求準確的便叫里拽瓜拱、外拽瓜拱和里拽萬拱,外拽萬拱。
廂拱:廂拱總是安在最上層翹昂之最外或最里端上,絕沒有放在正心上的時候,所以只分里外,而沒有正心單拱的說法。
(3)拱的部位:
拱眼:拱的中間有與昂或翹相交的卯口,拱兩端上面有承托升子的位子。在與卯口之間,彎下去 部分叫拱眼。
拱彎:拱的兩端下面曲卷處叫拱彎。失彎的曲度,在清工程做法里有所謂“瓜四”“萬三”“廂五”的規矩,使拱彎成為幾小段直線的小瓣,以便制造。
耍頭:在翹或昂之上,有與翹昂平行而大小亦與之相同的分個別叫耍頭。耍頭前后兩端露在外面,都有雕飾。耍頭的外端往往做成螞蚱頭,里端做成麻葉頭。
撐頭:在耍頭上面的叫撐頭。撐頭外端不露在面,只擺在里面,交外面的挑檐枋和里面的井口枋撐住。在耍頭后尾卻露出刻作麻葉頭。
桁碗:撐頭之上更有桁碗,其上斫作半圓形槽,大小同桁徑,以承受桁或檁。
5、斗拱的分配:
平身科:兩柱頭科之間為平身科,其功能遠不及柱頭尖科之重要,差不我是一種純粹的裝飾品。結構與柱頭科微有不同;柱頭科的桃尖梁頭位置,在平身科則為耍頭,上面再加撐頭木。平身科的耍壯舉、翹與昂都是一斗口厚。
柱頭科:是尖梁頭與柱頭間的墊托部分。柱頭科的頭翹或頭昂比平身科的頭昂厚加一倍為二斗口,并且越往上層越加厚;到最上層就直接承受由內部伸出來的桃尖梁頭;而梁頭之厚,則為四斗口。
角科:在角柱之上,地位特殊。普通的斗拱只有一個外面一個里面,角科卻同時有兩個外面;而且同時左方的正面就是右方的側面,右方的正面也是左方的側面;于是在正面做拱的轉了角就是昂或翹。不唯正心線上如此,就是外拽各拱也如此;例如正面的外拽瓜拱萬拱,在側面伸出為兩層翹或昂,而按地位之不同,叫做搭角鬧頭翹或搭角鬧二翹,但在側面則名把臂瓜拱,把臂萬拱,或把臂廂拱。除正側兩面外,在斜角線上,又有斜昂或斜翹,與各層翹昂平;與耍頭平處則有昂,上安寶瓶,以承受上部支出的角梁。
最簡:斗拱層數或拽架的增減,由設計人員而定,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坐斗上安正心瓜拱一道,拱上安三個三才升,稱為一斗三升。
出踩:以正心拱為中,每往里外支出一拽架就多一踩,稱為出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叫三踩,里外各出兩踩叫五踩,以此遞加可以加到九踩到十一踩。
翹昂:翹昂的分配有單翹單昂、單翹重昂、重翹重昂、重翹三昂等等的變換。翹昂的多少是隨出踩的多少而定的。
溜金斗:是一種特殊的斗拱。自中線以外,與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線以里,自耍頭以上,連撐頭和桁碗,都在后面特別加長,順著舉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稱桿,以承受上一架的桁或檁。各怪秤桿之間,橫著安拱或三福云,直著用伏蓮銷,銷成一起。
踩:與拱成正角形的橫木叫做翹或昂。翹昂的長短以支出之遠近而定,在下層的支出最少,越往上支出越遠。每支出一層,在里外兩面各加一排拱,主就叫做踩。各踩都只有兩怪拱,瓜拱在下,萬拱在上。
攢:斗共之全部統稱曰攢,兩攢間的距離通常是十一斗口。在城樓等,大建筑物上也有十二斗口的。一攢斗拱之中,里外拽各加一踩時,上下就加了一翹或一昂。無論一攢共有幾踩,在最里最外兩極端上只有一層廂拱。
一拽架:踩與踩中心線間的平距離叫做一拽架。翹昂的長短就以拽架多少而定。
6、枋子:
正心枋:萬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拽枋:在里外拽的叫拽枋。
四、古建的種類:
1、廡殿
五脊殿:廡殿屋頂面闊較長于進深,所以,前后兩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兩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后兩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后兩坡下骨干的構架。
左右兩坡:在左右兩坡下,有兩山金桁在和前后金桁相同的地位,來支撐兩山的椽子。
順扒梁:這兩山每步的桁枋都是前后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層山桁上,前后每層金桁的中下線上,在它們下面與之平行的,有各層順扒梁。
柁墩:順扒梁分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桁上,一頭放在柁上。兩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順扒梁,在下金順扒梁上退入一步架處安柁墩,來支托兩山下金桁,與前或后下金桁的相交點。
瓜柱:前后上金桁的中線上,在它們的下面,安上金順扒梁伏在兩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順扒梁上的辦法,退一步架處安瓜柱,支托兩山上金桁的相交點。
交金墩:順扒梁上,支托山金桁與前后金桁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瓜柱稱交金瓜柱。
由戧:兩山各桁與前后各桁相交處是放由戧的地位。由戧就是角梁的繼續者,是四垂脊的骨干。由戧在各步架上并不一定是一條直線相銜接,因為有舉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線。
舉架:舉架是產生中國房頂曲線的構架,將屋頂坡的斜度處下而上每椽坡度遞增,最下架坡度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斗口,稱之為五舉、六舉、七舉、八舉、九舉。清式正脊高度并非預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檁的舉高累計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于廡殿。如果兩山的坡度與前后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線。
太平梁:為了不呆板機械,將正脊兩端加長,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長,懸空在梁架扣線以外。在脊桁懸空一端下應加道太平梁,長兩步架,放在前后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梁上加一根雷公柱,來支撐脊桁這懸空的一端。這樣,使兩同的坡度大于前后坡度。不論從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線了。
2、硬山
山墻:只有前后兩坡,左右兩端是兩面立墻,叫做山墻。
檐柱:山墻內部也有木架的骨干,立著的有前后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檁:山柱下端立在兩山臺基之上,上端托著脊檁。
排山:在與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減短,有各根梁構成的梁架,稱為排山。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單步、雙步、三步、四步之別,其結構的方法與上述挑尖梁的單步梁、雙步梁一樣。
山柱:兩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檁頭,向外一面的,一概都砌在山墻之內。向內一面的,則露在墻面,在室內可以望見的。
封護檐:前后兩坡,尤其是后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檁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磚壘到檐平,將椽頭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護檐。這種封護檐有時還用磚做成假椽頭和假連檐的樣子。
3、懸山:
山墻:俗稱挑山,結構上與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點在各桁或檁不在山墻內土住,而一直伸到山墻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長度與前后檐出檐的尺寸一樣。
燕尾枋:沿著各檁頭外釘上博風板以保護桁頭。桁頭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墻:山墻或按硬山做法,將構架全部封在墻內,或隨著各層排出梁柱和瓜柱砌成階級形,直率的將結構表現在外面,稱五花山墻。
4、歇山:從結構上說,歇山是廡殿和懸山聯合而成的。把一懸山頂,套在廡殿頂之上,懸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與廡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為歇山。
桃尖順梁:在這種結構之中,如何使山坡與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將桃尖梁向后加長到梢間之中,里端安在金柱之上,成為桃尖順梁。
順隨梁枋:順梁下面與額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順隨梁枋。
交金墩:桃尖順梁上面,在退入一步架處,上安交金墩,承著采上、步金梁,與順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與下金桁上皮平,兩頭與桁交,做成桁的樣子,稱假桁頭。
挑山檁:沿著采步金梁的外邊鉆一列洞,以承受兩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與其余梁架完全相同。各層桁在采步金中線以外,還繼續的伸出,稱挑山檁,成為懸山的結構。
踏腳木:但因懸山太遠,挑山檁不勝重負。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一道,下皮同時也放在兩檐椽之上,謂之踏腳木。
草架柱子:跳腳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豎立小柱,支住桁頭,稱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兩根草架柱子之間,在各層同高的桁間,用小梁橫穿支撐著,謂之穿梁。
山花板:桁頭之外有博風板如懸山之制。博風板之下有山花板,將三角形懸山的部分整個封護起來。山花板的外皮須在兩山正心桁中線以里一桁徑。
五、門窗格扇:
門窗格扇在清工營造中一概叫做裝修,與現代詞意不一樣,現代裝修為裝飾、修理、改造的意思。
1、裝修分類:
(1)兩大類:
外檐裝修:是建筑物內部與外部之間隔物,用于避風雨防寒暑的。
內檐裝修:是建筑物內部分為若干部分之間隔物,二者之功用位置雖略有不同,不過在構造法上則完全一樣。
(2)兩部分:
框檻:是不動的部分,是安裝格扇的架子。
格扇:是可動的部分,也是一個架子。
2、裝修結構:
(1)框檻:
檻:在枉檻之中,橫的部分都是檻,分上檻、中檻、下檻。上檻放在地上。
抱框:框檻左右豎立的部分叫抱框,發靠著柱子立柱。
機警披:格扇兩旁豎立邊梃。
抹頭:邊梃之間橫安抹頭。
格扇:每扇格扇可用抹頭分作上、中、下三段:隔心、絳杯板和裙板。
隔心:上段的隔心俗稱花心,是格扇上透明通氣的部分,四周在邊梃抹頭之內有仔邊,中間有欞子,作裱糊或安玻璃的骨架。
欞子:欞子的花紋用菱花或用類似方格、六角、八角的幾何形。
檻窗:這種門扇可以做隔扇,也可以做門窗。做門窗時上下兩頭加轉軸,做窗則稱檻窗。
角葉:邊梃與抹頭相接處,在較華麗建筑中,多用角葉或人字葉釘上。以防扇角松脫或歪斜。在邊梃的中段釘看葉,帶鉤花鈕圈子。
梭葉:在較樸素的建筑中則用梭葉,梭葉的功能與看葉一樣,形式較簡單,也帶鈕頭圈子。
風檻:普通的窗子都做檻墻上。檻墻頂上先安榻板,次安檻框,只是下檻較小,改稱風檻。
支摘窗:窗扇有時不象門那左右轉動,而做內外兩層,上下兩段,外層上段可以向上開支,下段可以摘下的,稱支摘窗。支摘窗沒有風檻,下段直接安在榻板上。
(3)簾架:
簾架:是一種輔助的門框,安在格扇之外有門處。
花心:兩邊的邊梃與格房扇同高,下部是門洞,上部用抹頭二根,中間有仔邊欞子,稱簾架心亦稱花心。
荷葉墩:簾架上可掛簾子,有時可以安兩扇門。簾架邊梃的上下兩端,多用苛葉栓斗及荷葉墩安裝,可以隨時卸下。
(4)大門:
大門:是一種特殊的裝修。
門框:門扇的寬往往不如大門間面寬,所以包框以內有時加門框。
余塞板:門框與抱框間的橫木為腰枋,將框間分成上下兩段或三段,框與腰枋間的空檔用板遮住叫余塞板。
走馬板:中檻以上橫披所在的位置,不用格扇而用板遮蓋叫走馬板。
門枕:大門兩端處,在門扇轉軸之下有門枕,可用木或用石。
連楹:中檻上有門簪,將連楹銷在中檻上,外端成六角形是一種有趣的裝飾。
(5)門扇:
穿帶:大門門扇的結構,左右豎立大邊,上下端安抹頭,上下抹頭之間有較小的抹頭稱穿帶。
門心板:大邊與抹頭一周的中間是門心板。
插關:門外安門鈸,門里安插關。
獸面:在較大門上,門鈸的形式做成有環的獸面。
門釘:此外不家五路、七路、十一路、門釘,表現凜然不可侵犯的莊嚴樣子。
內檐裝修與外檐裝修構造原則完全相同,因不受風雨氣候的限制,樣式極多,可以施用種種的雕刻,形成一種自立的藝術。
六、龍井和開花:
1、龍井:
名稱:用在重要建筑室內天花的中心部位。清代稱龍井,宋代稱藻井,古稱天井、方井、斗四、斗八。
形狀:一般具有上圓下方形,早期也有上部做成八角井、十六角井的。
圖案:龍井中心部位稱明鏡,明清多刻以云氣蟠龍或蟠龍銜珠等。宋金朝代有將樓閣建筑形制置于龍井斗拱之上,稱為天宮樓閣,象征天庭世界。
2、天花:
用途:天花即平頂棚,現稱吊頂。清代用于室內屋頂下,以木條相交做成方格,上覆木板以隔絕塵。
形狀:支條按面寬進深排列成方格,每方格為一井,一般以斗拱攢距定井口寬窄,井內的板中天花板。
圖案:背版多繪以圓光四岔式的彩畫,也有以素色楠木雕刻的開花板。
海墁天花:全部天花以木板釘上,不露支條。
軟天花:頂部先吊制白樘篾子木骨架,將開花彩繪圖樣繪于紙上,裱糊在天棚骨架上。
3、天花彩畫:
天花一般分軟天花和硬天花兩種:
(1)軟天花用法:
以高麗紙用漿糊粘在墻上作畫,全部畫完后比好尺寸截整齊,再行裱糊天花及燕尾,糊好后,再刷支條,碼井口線(如金線者須包黃膠),然后貼金。
(2)硬天花作法:
先將天花板摘下,并號好碼,畫完后按號就坐,否則不易安裝。然后作畫,待全部彩畫繪制完成后進行安裝。天花彩畫的片金天花、金線天花、金琢墨天花、煙琢墨天花以及其他天花等多種彩畫形式。繪制天花彩畫時,應行丈量天花板及開口大小,支條寬窄的尺寸。再根據尺寸配紙起畫稿;畫稿先繪方圓箍子,后繪箍子內各種花紋圖樣,再繪岔角花紋;畫稿完后進行譜子工作。然后根據選定的彩畫形式作好開花板地仗,進行磨生油、過水布、后天譜子、瀝粉、刷色、包黃膠。貼金工作。
七、瓦石:
1、琉璃瓦
釉色:琉璃瓦最早出現在北魏時期,到明清時代已經有黃、綠、藍、黑、紫、白、翠等顏色,但以黃綠為主色。各色瓦可單色使用,也可雜色相配。
規格:清代琉璃瓦的尺寸分九種,稱為九樣。除一樣大瓦在實際工作中沒有使用過外,其余分別使用在不同規格的建筑物上。
2、臺基
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即出現。臺基經歷了土、磚石等不同階段,各歷史時期皆有不同的臺基形式,成為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
須彌座: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加而成,吸取了佛像臺座造型面形成的一種特殊臺基形式,一般多用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圖案:早期須彌座為多層磚構成,至宋代其形制已定型化,束腰部分明顯增高,束腰以間柱分隔,柱間雕飾壺門及伎樂天女,菩薩等圖樣,成為臺座的重點。至清代須彌座各層分割近似,裝飾平淡。
古建筑之名詞解釋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
通則
明間 建筑物居中的開間。
梢間 建筑物兩端頭的開間。
次間 建筑物明間和開間之間的開間。如有多次間可分為一次間、二次間、三次間等。 檐面 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邊方向稱山面。 面闊 又稱面寬,建筑物面寬方向相鄰兩柱間的軸線距離。
通面闊 建筑物兩盡端柱間軸線距離。
進深 垂直于建筑物面寬方向的平面尺寸稱為進深。
通進深 建筑物側面(進深方向)兩盡端柱間的軸線尺寸。
柱高 木柱從臺明上皮至柱頭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帶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徑 柱子根部的直徑(若為方柱則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 相鄰兩檁間軸線的水平距離。
舉高 相鄰兩檁軸心的垂直距離。
舉架 坡屋頂屋面的相鄰兩檁,上面一檁比下面一檁抬起的高度。
上出 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軸線相外挑出的水平長度。帶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飛椽挑出兩部分組成。
下出 臺明(臺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線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稱臺明出沿,又稱下出。 出水 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稱出水。
回水 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與下出之差稱為回水。
收分 中國清代建筑柱子直徑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徑為基數,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減小柱徑,稱為收分。
側腳 柱頭位置不動,柱腳按一定尺度向外側移出,造成柱頭略向內側斜,稱為側腳。清代建筑僅檐柱有側腳,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側腳。柱側腳有利于建筑物穩定。 斗口 斗拱最下層的坐斗(大斗)面寬方向的刻口稱斗口。在清式建筑體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數之一,凡帶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構件、部位均與斗口有倍分關系。 硬山建筑 屋面既有前后兩坡,兩側山墻與屋面相交,并與檁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墻內的建筑,稱為硬山建筑。
懸山建筑 屋面有前后兩坡,屋面兩端懸挑于山墻或山面梁架之間的建筑,稱為懸山式建筑。懸山又稱挑山。
廡殿建筑 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稱廡殿建筑,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頂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 由懸山屋頂和廡殿屋頂組合形成的一種屋頂形式。歇山建筑又稱九脊殿,型制等級僅次于廡殿建筑。
攢尖建筑 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頂部交匯成一點形成尖頂,稱為攢尖建筑。攢尖建筑平面為正多邊形,如正三邊形、正四邊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圓形等。
復合建筑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種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態組合而成的建筑稱復合建筑。復合建筑形式優美,歷史上很多著名樓閣如黃鶴樓、騰王閣、故宮角樓等都是復合建筑。
三滴水 古代屋檐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類構件 檐柱 位于建筑物外圍的柱子。
金柱 位于檐柱內側的柱子,多用于帶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稱,依位置不同可分別以外金柱和內金柱。
下檐柱 在二層或多層樓房中,最下面的一層的檐柱。
通柱 為于二層樓房中貫通上下層的柱子,用一木做成。
假檐柱 假檐柱是專用于轉角房的外轉交兩側,轉間房的外轉角兩側開間(即轉角進深)大于其余兩開間,為解決開間過大而附加的檐柱。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墊板一份、檁碗一份外施假梁頭。如用代梁頭,則其高度與其他各檐柱同。 里金柱 即圍金柱,參見“金柱條”。
山柱 位于建筑物兩端山墻部位的中柱。
桐柱 柱腳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頂上層檐或平座支柱,又稱童柱。
平臺海墁下桐柱 用于三滴水樓房,支承平臺(平座)部分的桐柱。
擎檐柱 立于建筑物臺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頂四偶角梁的方柱。
垂蓮柱 用于垂花門的垂柱,倒懸于垂花門麻葉抱頭梁下,端頭有蓮花等雕飾,故得名。
雷公柱 (一)用于廡殿建筑屋脊兩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頂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攢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懸空柱。
重檐金柱 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層檐,故稱重檐金柱。
重檐角金柱 用于轉角部位的角金柱。
封廊柱 位于樓閣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遠的檐椽端頭的方形木柱,與擎檐柱作用相似,柱頭間通常有橫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構件相連,柱間有欄桿,欄桿內為走廊。
饅頭榫 柱子上端與梁結合之榫,位于柱頭中線位置,榫呈方形,寬高均為柱直徑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頭部略小,呈方形饅頭狀,多見于小式做法。
管腳榫 柱根與柱頂石相結合之榫,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其徑寸略同于饅頭榫,多見于小式做法。
升線 有側角的柱子側面特有的墨線,該線位于柱子側面中線的內側,與中線之距離等于側角尺寸,升線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體向內側傾斜。 方子口 柱子端頭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狀,是安裝枋子用的卯口。
梁類構件 :
桃尖梁 用于柱頭科斗拱之上,承接檐頭桁檁之梁,其梁頭側面成桃形,故名。
順桃尖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與建筑物面寬一致,故名。
桃尖隨梁枋 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結檐柱與金柱的構件。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
順隨梁枋 用于順梁下面的隨梁枋。
七架梁 其上承七根檁,長度為六步架之梁。
五架梁 其上承五根檁,長度為四步架之梁。
三架梁 其上承三根檁,長度為二步架之梁。
六架梁 其上承六根檁,長度為四步架加一頂步之梁。
四架梁 其上承四根檁,長度為二步架加一頂步之梁。
頂梁 其上承二根檁,長度為一頂步架之梁。
雙步梁 長度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門廡建筑或一般建筑的兩山。
單步梁 長度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門廡建筑或一般建筑的兩山。
三步梁 長度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門廡建筑。
七架隨梁枋 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結前后金柱之構件。
五架隨梁枋 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結前后金柱之構件。
天花梁 用于建筑物進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 踩步金 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構件。其正身似梁,兩端似檁,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檁)一步架之處,具有梁、檁等多種功能。
承重梁 用于樓房進深方向,承接樓板楞木之梁。
斜雙步梁 用于建筑物轉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雙步架。 斜三步梁 用于建筑物轉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三步架。 斜五步梁 用于建筑物轉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五步架。斜五步梁又稱遞角梁。
遞角隨梁枋 貼附于遞角梁之下,用于拉結內外角柱之構件。 抱頭梁 用于無斗拱建筑廊間,承接檐檁之梁。 斜抱頭梁 用于無斗拱建筑廊子轉角,于山面檐面各成45°角的抱頭梁。
順梁 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寬方向之梁。多用于無斗拱建筑,相當于無斗拱建筑的順桃尖梁。
趴梁 梁頭外端扣搭在檁之上的梁,多用于廡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稱順趴梁。
下今順趴梁 承接下金檁的順趴梁。
上今順趴梁 承接上金檁的順趴梁。 斜承重 用于樓房轉角處,與山面、檐面成45°角的承重梁。
麻葉抱頭梁 梁頭做成麻葉頭形狀的抱頭梁。垂花門的主梁亦稱麻葉抱頭梁。
抹角梁 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轉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
井口趴梁 平面呈井字形的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種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
假梁頭 外端做成梁頭狀,至于假檐柱柱頭之外。
四角花梁頭 至于角柱柱頭,沿角平分線放置的梁頭,用于承接搭接檁,兩端常做成麻葉頭狀,花梁頭又稱角云。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圓亭柱頭上也常放置花梁頭。
角梁 用于建筑物轉角部位,沿角平分線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載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兩根重疊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
老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稱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
仔角梁 角梁的下面一根稱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翹飛椽。 由戧 角梁的后續構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戧,上花架由戧,脊由戧等。
下花架由戧 用于下步金的由戧。
上花架由戧 用于上步金的由戧。 脊由戧 用于脊部的由戧。
里掖角角梁 用于建筑物里轉角部位的角梁,其斷面的高度小于外轉角角梁,沒有沖出和翹起,主要用于兩翼檐椽。
里掖角老角梁 里掖角角梁兩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與之相交的檐椽。 里掖角仔角梁 里掖角角梁兩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與之相交的飛椽。
帽兒梁 承接天花支條與天花板的構件,其兩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當于頂棚中的大龍骨。帽兒梁通常用圓木制作,梁斷面呈半圓形。
枋類構件 :
額枋 用于大式帶斗拱建筑檐柱柱頭間的橫向拉結構件。
大額枋 大式帶斗拱建筑,檐柱間用重額枋時,上面一根(與柱頭平齊)稱大額枋。
小額枋 大式帶斗拱建筑檐柱間用重額枋時,位于大額枋和由額墊板下面,斷面較小的橫枋。
平板枋 大式帶斗拱建筑,疊置于檐柱頭和額枋之上的扁平木枋。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稱坐斗拱。
檐枋 無斗拱小式建筑檐柱柱頭間起拉接作用的橫枋。
老檐枋 金柱柱頭間起拉接作用的橫枋。
下金枋 位于下金位置,用于拉接柱頭的橫枋。
上金枋 位于上金位置,用于拉接柱頭(或瓜柱頭)的橫柱。 脊枋 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頭的橫枋。 兩山下金枋 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部位,用于拉結柱頭的橫枋,見于四坡頂建筑。 兩山上金枋 位于建筑物面上金部位,用于拉結柱頭的橫枋,見于四坡頂建筑。 七架隨梁枋 附在七架梁之下,用于拉結前后金柱之枋。 順隨梁枋 用于順挑尖梁下面,用來拉結山面檐柱與金柱的枋子,用于歇山、廡殿等建筑。 穿插枋 位于廊內抱頭梁之下,用來拉結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 斜穿插枋 位于廊子轉角部位,用來拉結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見于周圍廊轉角建筑。 遞角隨梁枋 用于遞角梁下,用于拉結內角糧梁柱的枋子,見于轉角建筑。 間枋 用于樓房面寬方向柱間,承接建筑物下層檐檐椽后尾的枋子。 承椽枋 用于重檐金柱或通柱間,承接木樓板的枋子。 踩步金枋 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結山面金柱柱頭之枋,見于歇山式建筑。 天花枋 用于面寬方向柱間,承接天花的枋子。 合頭枋 用于兩步梁(或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結中柱與檐柱的作用。 斜合頭枋 用于斜兩步梁(或斜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結中柱與內外角柱的作用。 合頭穿插枋 兩端均不出透榫的穿插枋。 麻葉穿插枋 出榫部分做成麻葉頭飾的穿插枋,多用于垂花門等裝飾性強的建筑 。 箍頭檐枋 端頭做成箍頭榫的檐枋,見于多角亭或轉角建筑。 燕尾枋 附著于懸山建筑兩山挑出的桁條下皮,形狀似燕尾的構件,可看作是墊板向外端的延伸,屬裝飾部件。 挑檐枋 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2口,厚1斗口,是斗拱附屬構件。 井口枋 斗拱附屬構件,用于斗拱最里側,與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 正心枋 斗拱附屬構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連接開間內各攢斗拱和傳導屋面荷載的作用。 里外拽枋 附屬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連接開間內各攢斗拱的作用。 機枋 連接斗拱的內外拽枋又稱機枋。 后尾壓抖枋 襯壓斗拱后尾以防外傾的木枋,多見于城垣類建筑。 圍脊枋 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層屋面圍脊內側的木枋,常與圍脊板等構件共用,有附著、固定、遮擋圍脊的作用。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 5 桁檁類構件 挑檐桁 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檁。 正心桁 帶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軸線位置的桁檁。 下金桁 與正心桁相鄰的桁檁。 上金檁 與脊桁相鄰的桁檁。 中金檁 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間的桁檁。 脊桁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桁檁。 扶脊木 位于脊檁之上,輔助脊檁承接正脊的構件。 檐檁 位于檐柱軸線位置的檁木,見于無斗拱建筑。 脊檁 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檁木。 金檁 位于檐檁和脊檁之間的檁木均稱金檁,金檁又因位置不同又分為下金檁、中金檁、上金檁。 金盤 截面成圓形的構件,與其他構件水平相疊時,為求穩定,在圓構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稱金盤。清式建筑規定金盤寬度為構件直徑的3/10。 平水 清式木構建筑中,將桁檁底面的水平位置稱為平水,它是計算各檁高差,確定各步舉高的基準點。搭交檁 以90°120°135°或其他角度扣搭相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6 板類構件 檐墊板 用于檐檁和檐枋之間的木板。見于清式無斗拱建筑。 脊墊板 用于脊檁和脊枋之間的木板。見于清式無斗拱建筑。 金墊板 檐墊板和脊墊板之外的其他墊板均稱金墊板。金墊板依位置不同又分為下金墊板、中金墊板、上金墊板等。 老檐墊板 即下金墊板。 棋枋板 用于間枋與椽枋之間的木板,見于清式樓房建筑。清式三檁垂花門中柱間門上方之走馬板也稱棋枋板。 樓板 樓房中的樓面板,沿進深方向鋪于楞木之上。厚2~3寸。 博縫板 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檁、燕尾枋端頭以及邊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 象眼板 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間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內外空間、防寒保溫等作用。 滴珠板 用于平座邊沿四周,遮擋斗拱、沿邊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風擋雨、保護斗拱大木等建筑。 走馬板 古建筑中,將大面積的隔板,統稱走馬板。走馬板常用于廡殿建筑大門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與承椽枋之間的大面積空間。 圓墊板 平面呈弧形的墊板,專用于圓亭或其他圓形建筑。 山花板 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塊厚木板立閘拼對使用,故又稱立閘山花板。 由額墊板 大式帶斗拱建筑檐柱間用重額枋時,位于大小額枋之間的構件。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7 其它附屬構件 替木 起拉接作用的輔肋構件,常用于對接的檁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檁、枋拔榫的作用。 沿邊木 沿樓房平座(平臺)邊緣安裝,用來固定滴珠板或掛落板的木枋,見于樓閣建筑。 楞木 承接樓板的木枋,見于樓房。 枕頭木 轉角建筑中,襯墊翼角椽的三角形墊木。 榻腳木 歇山建筑山面,用以承接草架柱及山花板的木構件。 草架柱子 立于踏腳木之上,用以支頂梢檁的木柱,見于歇山建筑山面。 穿 聯系草架柱的水平構件。草架柱與穿構件的縱橫木架有輔助固定山花板作用。 脊樁 安裝在扶脊木上,用以固定正脊的木樁。 雀替 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雀替是替木的一種, 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機枋條子 襯墊羅鍋椽下腳的木條,用于雙脊檁建筑,其寬按椽徑(或按檁金盤尺寸),厚按1/3椽徑,長按面寬。 抱鼓石上壺瓶牙子 安裝于包鼓石與獨立柱之間,外形似壺瓶形狀,用以輔助穩固獨立柱的構件。見于 獨立柱垂花門或木質影壁等建筑物或構筑物。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8 木裝修部分 檻框 古建筑門窗外圈大框的總稱,其中水平構件為檻,垂直構件為框。 下檻 貼地面安裝之檻。 上檻 貼枋下皮安裝之檻。 中檻 位于上、下檻之間的檻。 抱框 緊貼柱子安裝之框。 門框 位于兩抱框之間,用于安裝門扇之框。 腰框 用于街門一類防衛性大門門框與抱框之間的短框。 余塞板 用于堵塞門框與抱框之間空隙的木板。 連楹 附著于中檻內側,用以安裝門扇的構件,其長按面寬,兩端交于兩側的柱子。 門枕 附著于下檻,用于承接大門門軸的石構件或木構件。 門簪 安裝在大門中檻或上檻正面,用于鎖合中檻和連楹的構件,因其功能類似簪子,故名。 大門上走馬板 安裝在大門中檻與上檻之間的大面積隔板。 橫栓 用以栓固大門的水平構件。 立栓 用以栓固隔扇門的垂直構件。 實榻門 用厚木板制作的大門,多用于皇家建筑。 攢邊大門 以門邊、抹頭為邊框,木板為門心組成的大門。 隔扇門 下半部為木板,上半部為欞條,用以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門。宋代稱格子門。 隔扇邊抹 隔扇門外框的總稱,其立框為邊梃,橫框為抹頭。 轉軸 附著在隔扇邊梃里側,專門用以開啟隔扇門的木軸。 榻板 用于檻墻上面的窗臺板。 風檻 位于榻板上面的窗下檻,多用于檻窗。 檻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種,形狀與隔扇門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風檻承接,水平開啟。 支摘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種,窗為矩形,每間四扇,上可支起,下可摘下。 直欞窗 古建筑外窗的一種,窗格以豎向直欞為主,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窗式。 替樁 即上檻。 裙板 隔窗下部大面積的隔板。 絳環板 隔扇中部(或下部、上部)相鄰兩中抹頭(或相鄰兩下抹頭,或兩上抹頭)之間的小面積隔板。 邊梃 隔扇兩側的大邊。 抹頭 與隔扇邊梃構成外框的水平構件。 隔扇心 隔扇上部漏空的部分,由仔邊和欞條花格組成。 橫陂 位于中檻和上檻之間的橫窗,通常不開啟。 簾架 貼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掛簾子的框架,常見有用于民居的和用于宮殿壇廟建筑的兩種。 簾架招子 固定簾架的鐵件,常用于在宮殿壇廟建筑的簾架上。 荷葉墩 用以固定簾架邊框下端的木構件,常雕成荷葉形狀,多用于民居建筑。 荷葉栓子 用于固定簾架邊框上端的木構件,常雕成荷葉花形,多用于民居建筑。 單楹 附著于隔扇或檻窗下檻或風檻里側,用于安插立柱的構件。 連二楹 附著于隔扇或檻窗下檻或風檻里側,用于安插隔扇軸的構件。 天花 古代室內的頂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和木頂隔等多種。 井口天花 由井字形方格和木板組成的天花,是天花的最高型制,多用于宮殿建筑。 海墁天花 在平頂上畫出井口和天花板圖案的天花,多見于宮殿建筑。 木頂隔 骨架做成豆腐塊窗格形式,固定于天花位置,表層糊紙的天花。是一種講究的天花做法,常用于寢宮類居住建筑。 帽兒梁 井口天花骨干構件,沿面寬方向搭置于兩側的天花梁上,相當于現代建筑頂棚內的大龍骨。因其不露明,外形多不加修飾,斷面呈半圓形,故名。 支條 組成天花井口的木條,分為通支條,連二支條和單支條。 通支條 附著于帽兒梁下面的通長支條,有時與帽兒梁由一木做成。 連二支條 長度為兩倍井口的支條,用于通支條之間。 單支條 長度為一井天花的支條,用于連二支條之間。 貼梁 貼附在天花梁或天花枋側面的支條。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詞匯釋9 斗拱部分 斗拱總述 斗拱 由斗形、拱形、懸挑承重構件組成的特殊構造部分。是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栿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斗口 斗拱最下層構件大斗面寬方向的刻口稱為斗口。在已經模數化的中國古建筑中,斗口是帶斗拱建筑各部位構件的基本模數,依據這個模數,可以確定出各部位構件的尺寸、比例。清代建筑斗口分為十一個等級。從1寸至6寸(1營造寸=3.2厘米)以半寸為級數增減,如一等材,斗拱斗口為6寸(合肥市19.2厘米),二等材,斗拱斗口為5.5寸(合17.6厘米),三等材,斗拱斗口這5寸(合16厘米)……八等材,斗拱口為2.5寸(合8厘米)……十一等材,斗拱斗口為一寸(合3.2厘米)。 斗拱出踩 斗拱從檐柱中心開始,向內外兩側挑出,每挑出一步,稱為一踩。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拱枋相承。因此清式斗拱出踩數,可直接從斗拱側面有幾列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 計心造 斗拱構造形式之一。按斗拱出踩 數量設置橫拱,幾踩斗拱即有幾列橫拱的作法,稱為計心造。 偷心造 斗拱構造形成之一,橫拱的設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內外兩側挑出三 拽架稱為七踩 ,應列有七列橫拱,但在制作時卻省去一列或數列橫拱,這種做法稱為偷心造。 柱頭科斗拱 位于柱頭部位的斗拱稱為柱頭科斗拱。明清時期的柱頭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構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斗拱同類構件截面尺寸大。 平身科斗拱 置于兩柱之間,均勻放置在額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 角科斗拱 置于建筑物轉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轉角處的方向性,斗拱構件一端為面寬方向的構件,另一端為進深方向構件,兩個方向的構件還要與對角線方向的斜構件相交,構造比較復雜。 單昂三踩斗拱 明清出踩斗拱中挑出最小的斗拱。其進深方向構件,在大斗之上為昂(昂上為耍頭),從正心向內外各出一踩,共三踩,故稱單昂三踩。 重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拱種類之一,大斗之上進深方向構件為頭昂、二昂,從正心向內外各出二踩 ,共出五踩 。 單翹單昂五踩斗拱 明清斗拱種類之一,大斗以上進深構件分別為翹、昂,從正心向內外兩側各出二踩,共出五踩 。 單翹重昂七踩斗拱 明清斗拱種類之一,大斗之上進深方向構件依次為頭翹、頭昂、二昂,從正心向內外各出三踩,共七踩。 重翹重昂里挑金斗拱 明清斗拱種類之一,以正心為界,從外側看似重翹重昂九踩斗拱,內側耍頭以上挑桿通達金步,屬溜金斗拱的一種。 三滴水品字科斗拱 用于三滴水(即三重檐)樓房平座下面的斗拱。進深方向構件不做昂,只做翹,其形狀如倒置的品字形。 內里品字科斗拱 用于室內的品字科斗拱,常與平身科斗拱的內側交圈使用,其頭飾與平身科斗拱內側相同,端頭不做昂嘴,形狀如倒置的品字形。 隔架科斗拱 置于梁與隨梁之間,起承接上下梁架作用的斗拱。主要由荷葉墩、大斗、拱子和雀替等部分構成,具有承接梁架,傳導荷載的作用和裝飾作用。 一斗三升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個橫拱和三個三才升構成的斗拱。屬不出踩斗拱,只起傳導荷載作用。是斗拱中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 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 由一只大斗、一個橫拱、兩只三才升和一個麻葉云構成的斗拱。與一斗三升斗拱作用相同,但有更強的裝飾性。 斗拱分件 大斗 位于斗拱最下層的斗形構件,是斗拱的主要承重構件。 翹 垂直于面寬方向置于大斗刻口內,兩端均向上卷殺的弓形構件。明清斗拱中的翹有單翹與重翹之分。宋代稱為華拱。 正心瓜拱 位于檐柱軸線位置,與頭翹十字相交的構件。正心瓜拱為足材拱,有傳導荷載的作用。宋稱泥道拱。 昂 垂直于面寬方向放置于大斗口內或翹之上,外端向斜下方伸出的構件。 二昂 兩層昂相疊時,上面一層為二昂。 正心萬拱 平等疊置于正心瓜拱之上,作用與正心瓜拱相同的構件。 螞蚱頭 垂直于面寬方向疊置于昂之上,外端似螞蚱頭形狀的構件,宋代稱之為耍頭。 撐頭木 垂直于面寬方向,疊置于螞蚱頭之上的構件,其外端頭不露明作榫交于挑檐枋。 桁碗 承接桁檁之帶碗口的構件,垂直于面寬方向,疊置于撐頭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 單才瓜拱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橫拱之一,其長同正心瓜拱,高1.4斗口,非承重構件。 單才萬拱 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橫拱之一,位于單才瓜拱之上,為非承重構件。 廂拱 位于出踩斗拱內外端橫拱,其長度介于瓜拱與萬拱之間,其上分別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 十八斗 置于翹、昂或耍頭等構件之上,與單才瓜拱、廂拱十字相交的斗形構件,因其寬為1.8斗口(即18分)而得名。 三才升 置于單才拱端頭,承托上一層拱或枋的斗形構件。 槽升 置于正心瓜拱、萬拱端頭,與墊拱板相交的斗形構件,其外側刻有拱板槽,故名槽升。 柱頭科大斗 柱頭科斗拱最下層的大斗,是頭拱的主要承重構件之一。 桶子十八斗 用于柱頭科斗拱的十八斗,其寬度比上層構件寬0.8斗口,外形似筒狀。 桃尖梁頭 疊置于柱頭科斗拱之上,端頭似桃形之梁。 角科大斗 角科斗拱最下層的大斗。 斜頭翹 用于角科斗拱的翹 ,其安置方向與山面檐面各成45°角。 搭交正頭翹后帶正心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構件,其一端為翹 ,另一端為正心瓜拱。 搭角正二翹后帶正心萬拱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構件,其一端為二翹,另一端為正心萬拱。 搭交正昂后帶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構件,其一端為昂,另一端為正心枋。 搭交正螞蚱頭后帶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構件,其一端為螞蚱頭,另一端為正心枋。 搭交正撐頭木后帶正心枋 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構件,其一端為撐頭木,另一端為正心枋。 搭交鬧頭翹后帶單才瓜拱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構件,其一端為翹,另一端為單才瓜拱。 搭交鬧二翹后帶單才萬拱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構件,其一端為翹,另一端為單才萬拱。 搭交鬧昂后帶拽枋 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構件,其一端為昂,另一端為拽枋。(角科斗拱中凡在外拽部位的構件都稱為“鬧”,除了以上數種外,還有搭交鬧螞蚱頭后帶拽枋等)。 里連頭合角單才瓜拱 用于角科斗拱里拽部位的構件,因其與相鄰平身科斗拱對應構件連做在一起故稱“里連頭”。除此之外,還有“里連頭合角單才萬拱”、“里連頭合角廂拱”等。 斜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昂,位于與山檐兩面各成45°角的位置,故稱斜昂,斜昂有斜頭昂、斜二昂等。 由昂 用于角科斗拱的構件 ,位于斜昂之上,與相鄰螞蚱頭處在同等標高位置,是角科斗拱45°方向最上層的昂。 寶瓶 置于由昂外端斗盤之上,承托角梁的瓶形構件
下一篇:沒有了